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從經濟看那個沈甸甸的初夏 by Elvis﹝轉載﹞


引用自:http://following-the-wind.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html

曾有前輩說,歷史讀得愈多,愈能令你心中平靜。因為天下之事,多為政治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在歷史中早有痕跡,萬變不離其宗。每年這段日子,香港文字傳媒總會刊載一些文章憶述1989年的六四事件,不過卻甚少談及經濟角度,甚為可惜。

我從不認為六四事件是單純要求政治體制改革,要求民主自由的事件。古往今來,所有引起軒然大波的政治運動,必然和民生有直接的關係。打個不好的比喻,如果2003年恆指有三萬五千點,廿三條一早便通過立法了。這件事很多參與反廿三條者都不願承認,但我卻一直如此相信。其實此事放諸四海皆然。例如法國大革命前,若非路易十四在位時弄得國庫空虛,加上兩位繼任者都不善理財,還苛徵賦稅,人民也不會起來要求自由,平等,博愛。又例如前文亦探討過,文革之前,若非三面紅旗和多場政治運動種下的民怨,毛澤東鼓勵的「造反」也不會一呼百應。此外,二十世紀大多數的左翼政治運動,也只會在民生困苦之時才出現。這些例子著實說明了,黎民百姓畢竟是短視的,生活不濟才會起來,除非他們擁有極高的質素和遠見,才會在豐衣足食之下仍強烈要求政治改革。

中國在八十年代實行改革開放,放棄共產主義,擁抱市場經濟,步伐走得一點都不慢。經濟學系一年級生也能告訴你,這種突然右傾的經濟政策,必然會擴大貧窮差距,使社會資源分配不均。而關閉虧損嚴重的國營企業和國營企業私有化等政策,亦會打破鐵飯碗,造成大批工人失業。以往是由黨分配工作單位給工人,現在是要工人在就業市場和別人競爭,若果自身競爭力不足,便會立即失業。在八十年代未期,全國下崗工人便達數百萬之多。此外知識份子之待遇亦是其中一個嚴重問題(甚至是民運時學生其中一個訴求)。改革開放之初,一切經濟發展還沒上軌道,就業市場對知識份子的需求並不大,以致這批國之棟樑一直得不到他們理想中的待遇。1988年香港電台《鏗鏘集》曾製作過一個關於北京大學的特輯。節目裡報導了一個新晉的北大講師生活之艱苦--宿舍分配不到,工資也遠較他在工廠飯堂煮飯的妻子為低,這令他心裡覺得很不踏實,當時知識份子待遇之差亦可見一斑。要知道在社會動盪之時,中產知識份子是更加需要安撫的,因為自從法國大革命開始,歷史上大型的政治運動都是由中產帶頭「攪事」的結果。

當然,以上所述之事,都比不上1988年所發生的另一事件那麼嚴重,那就是物價改革。

建國以來物價都是靠國家補貼來維持,取消補貼,讓物價按照供求原則自由浮動,幾乎是整個經濟改革最重要的一環,同時也最為凶險。鄧小平等開國元老不會不記得,當年國民黨就是在物價飛漲和貨幣大幅貶值下失去政權,所以他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後10年,才敢走出這一步。

在開放數種副食品價格後,鄧小平在1988年6月會見埃塞俄比亞總統時說:「闖這關有很大的風險。但我們有信心闖過這一關。敢於闖關本身就說明我們有信心。闖過這一關是為下一世紀中國的發展創造條件。」他深知此事何等凶險,直會動搖國之根本,但此話亦說得很有信心。而以共產黨一貫之作風,此話自非說給別國總統聽的。

在數月間,人們對口袋裡的人民幣產生極大的不安全感,紛紛展開搶購。由冰箱,電視,傢俱,單車,到鋼材,水泥,甚至糖,鹽,肥皂,火柴,都成為商人囤積居奇之物。物價飛漲,愈演愈烈,而且還出現擠兌風。同年9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自民黨副總裁時說:「我們還是那個老方針,即膽識要大,步子要穩。目前膽子已經夠大了,所以步子要穩一下。」就連這位改革的鋼鐵巨人,口氣也軟了起來,失卻了數月前之自信。那時他還不知道,在半年多後他還要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矛盾的總爆發。

失業率高企加上百物騰貴,那便是社會動盪的先兆。那時候有人說,即使是文革時期,父母工作便能養活孩子了;但經濟改革之後,連孩子也去工作,一家人還是吃不飽。多年後回頭再看,會令人覺得這些矛盾都是急速導入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這個陣痛期,連戴卓爾夫人也經歷過。她下決心改革工黨執政18年所造成的疲弱經濟,也是進行私有化,減少福利,鼓勵競爭。當年也帶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令她被千夫所指。但若無當時建立之根基,英國人後來又怎會享有貝理雅當政9年富足的生活?不過中國所面對的問題,實在是比英國嚴重得多。法制不完善,各階層領導的權力得不到制衡,貪污腐敗嚴重,一切都令到經濟改革帶來的矛盾嚴重惡化。貧富不均,除了是自由競爭的結果,還是由很多有權勢,有關係的人所造成。他們能夠搶先利用非正當手段得到各種好處,加劇貧富差距,而且亦無任何其他權力機構能制衡。其實即使沒有這批人,人們還是會承受著改革初期的各種苦處。但正是因為有了這批人,人們便可歸咎於他們身上,找到宣洩點,繼而產生政治改革的訴求。

六四事件的軒然大波,可謂改革開放這個陣痛期所造成的必然現象。即使六四事件沒有發生,也總會有另一政治事件,一次過引爆改革以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鄧小平為首的領導層,沒在改革硬闖的同時,及早疏導這堆社會矛盾,可謂一大失策。六四後黨內改革派悉數下台,左傾保守派回朝掌權,再加上外國制裁,使得經濟改革幾乎完全停頓,十年成果險些便毀於一旦。若非後來鄧憑著個人的意志堅持改革,扶植上海幫,發表南巡講話,中國未必便能有今日繁榮的局面。

有一句港女很喜歡引用的黑格爾soundbite,謂「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學到教訓」,今天看來,也不全對,起碼共產黨便學到了不少,沒有忽略今天社會一些潛在危機。在普及教育下,中國近年生產了大量大學生,在人力市場一直處於供過於求,而且還有惡化趨勢。前鑑不遠,讓這群知識份子有「著落」,自然比一般低下階層更加逼切。近年來國務院和教育部每年都會召開特別會議重點討論「大學生就業問題」,這是前所未有的。此外,控制通漲也是2007年下半年開始的首要任務。此次通漲期是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通漲潮(首次為1988年,影響如何有目共睹),實在不容忽視。北京政府也即時採取各種措施,例如提高社保,伙食補貼,增加退休金,增產副食品等等。當然,成效如何還需再等一段時間才看得到,但起碼不是放任不管。共產黨能學到適時疏導各種社會矛盾,中國長治久安,也令自下而上的政治改革失去契機,增加了一黨專政千秋萬載的籌碼。除非出現蔣經國或盧泰愚之人物,不足以改變這種局面。還是套用鄧那句「黑白貓」的名言,人們覺得能豐衣足食便行了,身處何種政治體制是沒有所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