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港人婚姻中的結構性問題 by 量子﹝轉載﹞

引用自:http://strikingkonggirls.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看到報道說,2007年香港人與內地人士結婚的比例已經高過雙方都是香港人的比例,事實上,我認識的大部分朋友,身邊的另一半都是內地人士,已經成爲一種風氣。而這些朋友,都是高薪厚職,算得上是精英,並非是在香港找不到異性友人,所以這種現象很有普遍性的意義。

和友人聊起這個問題,抛開一般的對港男、港女評價不談,也不談香港和內地的經濟和社會融合,我認爲,在港男和港女之間的婚姻,起碼存在三個結構性的問題。

第一個結構性問題是,港女比港男無論在社會地位,工作方面都比較優越。原因吾友T.F.之前已經說了,香港已經轉型爲服務型經濟,扮演的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下,女性能長袖善舞,如魚得水,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中國人的婚姻中,對男性在能力和責任方面的期望是比較高的,這種社會現實和期望的逆反,造成了一種結構性的矛盾。結果無論是港男還是港女,都不滿意對方,不視之爲合適的婚姻对象。

第二個結構性矛盾,在我之前的文章也已經說了,目前相當比例的港男在內地長期工作,而這部分的港男,恰恰是香港婚姻市場的最主要供應方。首先,他們有良好的工作能力,雇主才願意派他們北上(恐怕現在有能力、有抱負的港男都在尋求北上的機會了);其次,他們大多數都是單身,沒有家庭負累,否則也不願意北上。在男女比例上,港男是出口逆差,港女是出口順差(因爲大部進入香港的內地女性都不是適婚的)。如果再進一步用經濟的術語解釋,這種男女比例的不平衡,再加上上述的結構性矛盾,造成了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的惡化,更不利港男和港女的結合。

第三個問題和房屋有關。香港地價高昂,房價也高,再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後,貧富和收入差距增加,大部份在三十歲以下的港男,都沒有能力自置物業,難以符合女方的條件,這對和港女結合,造成很大障礙。而和內地女士結合,起碼房屋問題的制約因素會小很多。首先,可以北上在深圳居住;如果不願意的話,由於香港生活質素較高,內地女士來港後,不介意忍受較差的居住條件,例如租房、住公屋、甚至與男方父母共住,而這些都是香港女士不願意的;而且,內地配偶要在五年後才能來港定居,對很多港男來說,可以buy time,先安家再置業,否則等到有能力置業才結婚,就要等很久以後了。這都造成內地婚姻對港男的吸引力大了很多。

對於中國人這種非要把婚姻和房屋捆綁在一起的思維,我覺得是非常不妥當的。王石說,“對於那些事情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來說,應該在40歲之前租房爲好。”作爲中國最大的地産商,王石不惜損害自己行業的利益,來說這樣的話,可見這種儘快買房然後才結婚的思維對社會的誤導性有多大。

事實上,在西方發達國家都沒有這樣的思維,儘管房價便宜(以收入倍數來算),但年輕夫妻結婚後,都是以租房爲主,待有孩子後才考慮買房。而房子本身,其實對兩個人的感情和婚姻並不有多大意義,財務上也不一定是很的保障(經歷過負資産的港人會很清楚)。

這三個結構性問題,是不容易解決的,從而導致了這種香港人與內地人士結婚比例不斷增加的現象一直維持下去。

-------------------------------------------------------------------

港女 by 量子﹝轉載﹞
引用自:http://strikingkonggirls.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html

香港現在男女比例是9:10。統計處估計,20年後,比例會降到7:10。在適婚年齡,男女比例會更加惡劣。2006年,有2萬多港男和內地女士結婚,占总结婚宗数的一半;而港女和內地男士結婚數字只有6000多宗。 (当然,两者都有很多是假结婚的个案。)

對於受過高等教育的港女來說,適合的对象比例會更加低。首先是香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男性多;其次是,目前大概13萬港人在內地工作,這些人大多數是男性,並且有很大機會會和內地女士結合。一般來說,能北上工作的男性人士以專業人員,管理人員爲主,而南來香港的女性多數是以港人妻子身份而來。於是,在男女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上,香港在男性方面是出口逆差,在女性方面则是出口順差,進一步加劇了適婚年齡男女比例的惡化。

我是港男,而且是單身港男,對上述現象,自然有一定的想法。不過,我在這裏的想法力求客觀,不以個人立場出發做考慮,純粹作爲一種社會現象的評論。也只是有話想說而已,半小時匆匆而就,請勿太認真。

信報劉健威說,對於過了三十歲的女性來說,能找到合適对象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但大部份女性還是抱著幻想。有預測估算,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港女只能是終身單身,這對許多期望組織家庭的港女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假设组织家庭和生儿育女是幸福人生的一种组成部分的话,那很多人的这种机会就等于是被剥夺了。

從統計學上看,港女的“就婚”形勢是相當嚴峻的,而我覺得,整個社會環境對這種情況並沒有幫助,甚至惡化。首先,是政府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方面的問題,沒有投放任何資源。新加坡政府有專門的機構幫青年男女結識,結合,組織家庭,而香港則基本上是放任不理。在教育上,學校課程從來沒有有關家庭倫理,感情處理的內容,不能幫助青年男女務實地處理有關感情和家庭等方面的事。而對很多港女來說,不利是顯而易見的,等到她們經過摸索,能比較務實地看待時,年齡又增長了,縮短了“適婚窗口”的時間。在地理環境上,香港人一般的居所比較狹窄,也不是很容易浪漫的地方。

最後想說的一個客觀現象是,香港的主流文化和潮流文化是和消費主義緊扣的,而消費主力群是女性,於是整體而言,香港的文化對女性地位十分尊揚。在這種消費文化的影響下,港女很容易對自我有較高的評價,也對感情有過高的期望值,期望男性能做更多的付出和遷就,而對自身付出的期望值比較低(一個例子是,香港女性的生育意願是全球最低的)。而這種期望,恰恰是和統計的現實逆反的,從而導致了港女處在更不利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